在安庆师范大学学生王伟的短剧阅片单里,《逃出大英博物馆》占据特殊位置。“剧虽短,却饱含家国情怀,令人感动。”该剧讲述了一盏幻化成人形的中国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真希望这样的剧能多点,既精良,又有立意。”王伟说。在他看来,这类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作品,正在重塑短剧的文化品格。
如今,一部部微短剧填补了渤海大学学生陈慧婷的碎片化时间。“我每周大约要花5到8小时观看短剧。”陈慧婷说。
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发展迅猛。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约同比增长34.90%。
因“节奏快”“爆点多”而一路高歌猛进的微短剧,也一度因“粗制滥造”“剧情套路”被观众反复诟病。金光华李亚鹤发现2023年年底,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曾就微短剧现象发起社会调查,结果显示,57.75%的受访者认为有些短剧剧情烂俗,81.03%的受访者期待短剧的内容和制作更为精良、产出精品。
一年过去,为实现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微短剧市场监管力度愈发强劲。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在监管引导及市场自身调节下,微短剧行业也在加速洗牌,从野蛮生长向高质发展提速。近日,中青校媒再次就微短剧话题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朋友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251份。调查结果显示,81.97%的受访者认为相较过去,近一年来微短剧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微短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正在内外共同的驱动力下提质。
“2.0版”的微短剧,不只野蛮生长
相较于长剧,陈慧婷认为短剧节奏很快,剧情很密集且经常反转。“我可以专注地去看那些关键情节,让我保持很高的关注度。”短剧以其鲜明的风格和紧凑的节奏,成了她的“情绪快餐”。“一部短剧完整地‘刷下来’可能也就三四十分钟,所以它在很有限的时间里面构建起了完整的故事,满足了我的需求。”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短剧的这些核心特质也吸引着王伟,“节奏密度非常集中,一集里面可能有一到两个冲突点;情感‘直给’,直击痛点。”谈到这个,王伟称每当到了情绪高点,他都很喜欢打开弹幕,“弹幕很幽默,让我产生共鸣”。
陈慧婷发现,短剧的题材变得越来越丰富了,“不再局限于‘玛丽苏’剧情,也不再是满屏的‘霸道总裁’。科幻剧和职场剧变多了,画面质感和演员的演技也有了提升。那些靠无脑爽点堆砌的作品,终将被追求精神营养的用户淘汰。”陈慧婷说。